【许昌思维绘画推荐家长阅读】美术教育应该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吴林文章
一、美术教育理念的创新
理念指导人的行为,一个教师思想意识的超前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先进性,要敢于打破旧的模式和约定俗成的教学规则,一切围绕着从培养、发现孩子的潜能、独特的个性、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全面发展的文化素质上做文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转变观念:
1、从学科教育转向文化教育:美术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立性,但它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大文化背景的影响和时代的烙印。美术的作用已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与音乐、舞蹈、影视、文学、美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相互影响,相互交叉。
儿童美术教育有其丰富的内涵,不应该看成单纯的学科教育,它不是简单的学习画画,而是通过绘画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美国“全面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的全面推广,值得我们借鉴,它标志着美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已从美术学科教育走向美术文化教育,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但要在美术学科上有较高的造诣,更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博学多才的文化人。要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结合美学、文学、音乐、社会科学等各学科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全面的、高品位的文化素养。
2、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自国家倡导加强全民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主题,艺术素质的培养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即有感性的形象思维教育功能又有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教育功能(美术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最好例证),美术与音乐、体育、思想品德被称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
儿童美术教育更要注重其基础性和广泛性,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教育,儿童美术教育不是单纯地发掘天才或培养天才,不是只培养几个“小画家”,而忽略大部分被认为不具备绘画素质的孩子。要掘弃一切学习美术的功利思想,儿童美术教育既不是培养画家,更不是为了升学加分,虽然现在国家的教育体制在艺术特长方面有所侧重,那是为了引起广大民众对艺术教育的足够重视,所以这只是一个过渡性政策。
儿童美术教育要与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区别开来,虽然同是美术教育有其共同性,但专业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儿童美术教育要以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宗旨,重在培养其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理解能力,重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
3、从单一教育转向多元教育:美术具有视觉艺术自身独有的特点,又有其表现的多样性,从各画种的分类即可见一斑,油画、国画、版画、雕塑、设计艺术、装置艺术、舞台美术、影视美术等等,儿童美术教育要让孩子学习尝试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学会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即要开设儿童画、中国画、水彩画、版画、写生等常设课程,还要开设手工制作、泥塑、美术设计、美术鉴赏等课程,有些艺术教育部门把儿童美术教育分成国画班、简笔画班、素描班等等是不可取的,不能局限到一种形式的小圈子里,让孩子成天只接触一种单一的教育,即使技巧训练的再成熟,也势必会变成“井底之蛙”,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发达,缺乏创新意识,变成“眼底手高”的小画匠,其实儿童时期的美术教育“眼高手低”才是正常的。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打破单一学科的界限,结合音乐、文学等学科的相互作用,是多元化教育的另一重要体现。音乐那跳动的音符、优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能调动人的情绪,感染人的心灵。在美术课上引用音乐辅助教学,会让孩子在韵律和节奏中体会流动的线条和生动的形象,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描绘画中的音乐,使其情绪和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更好地开发了想象思维空间,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文学通过文字描述展现大千世界的自然景观和人的情感波澜,与美术通过视觉语言表现大自然的暮雨晨昼和人的思想感情是异曲同工,在美术课上通过讲故事、朗诵一段诗歌散文,让孩子在语言描述中想象丰富的画面,能增强孩子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挑起绘画的欲望,带动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总之,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能开发儿童的思维空间,开拓视野,培养想象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从而发现其创造潜能。
4、从技巧教育转向能力教育:有专家指出:将一种技能当成美术教育的全部,而无视鉴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不利于儿童创造力发挥的错误教学方法。在儿童美术教育里,绘画技能只是一种方法,而并非目的。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说得好:“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的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已达到”。
儿童时期的美术技巧训练要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而定,从幼儿到儿童到少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根据这一阶段性的特点研究教学课题,三至五岁的低幼儿期(也称涂鸦期)一般不接受技巧训练,应保护幼儿的自由发挥状态,把绘画当成游戏,看作他们的第二语言,教师稍加引导,把故事、游戏贯穿其中,寓教于乐,让孩子把绘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当成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养成习惯,这样就在玩中学的氛围中,训练了形象思维能力。
五至八岁的幼儿期,是想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好时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奇特的、怪诞的、梦幻的、不和常理的想法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针对这一特点,要多加引导不能枉驾干涉,要拥有一颗童心去看待孩子的想法,在儿童的想象世界里不真实的是真实的,不合理的是合理的。这个时期要重点挖掘孩子的想象空间,丰富他的思维素材,让孩子多看、多思、多画,接触面要广,不要在一个题材和技法上反复训练,应重视个性培养,给孩子大胆轻松的自我表现空间,营造一个自由发挥的良好氛围。要抛弃千篇一律的模仿教学,鼓励孩子的作品有童趣、有意趣、有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让独特的个性魅力放出光彩。
八至十二岁儿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孩子身上各方面潜在的能力都已显现出来,要抓住这一重要时期,重点培养其观察、记忆、想象、创造能力。这一时期的孩子有一定的任知水平,对成熟的技巧、唯美的画面有不同程度的向往,也会受到成人审美标准的影响,会因为自己画的不像而缺乏自信,从而对美术失去兴趣。
由此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技巧训练的非常成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大多是受单一的技巧模仿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由于过早地模仿重复一种技法的训练而失去了孩子可贵的天真、拙朴的美,而往往因为真实地模仿某些名家的作品而被当成“小天才”乱捧,这不是培养“天才”而是扼杀,可怕的是孩子的思维空间里缺乏了创新精神,就象张仃先生所言:“让孩子模仿抄袭成人的画,把孩子变成小齐白石、小徐悲鸿,就像小孩子穿上长袍马褂一样滑稽可笑。”另一种是不能适应模仿教学的孩子,被认为是没有绘画天赋而打入冷宫,从此远离美术教育。这两种现象的产生均是因为陈旧的、错误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可怕后果,因此建立一套先进科学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已迫在眉睫。
教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不能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简单的定义“正确”还是“错误”,而应以上所述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要求和相应的特点,来分析判断是否表达出了天真烂漫的童趣、自由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个性创造。让每一个不同性格、不同素质的孩子都得到锻炼,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起足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自觉地接受美术教育带给他们受益终生的能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技巧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关系,让技法服务于能力培养,在思维创造中教授技法,在训练造型能力的同时锻炼创造能力,这样才能不背离美术教育的宗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孩子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