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的完了(摘自美术教育家李凌的搜狐博客)
以下所有文字均转自李凌老师博客
最近,看了一些幼儿园画展,虽然很热闹,画面也很鲜亮,远看一片颜色,近看没实际内容,同一的构图,一样的思维很普遍。违背儿童发展规律,明显是成人意识的作品占多数。比如,看见的屋山,有近景远景,透视,遮挡,被“标签化”了的云彩、房子、树的造型,这些都是摧毁孩子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想象能力的罪魁祸首。在几百幅画中,难以找到一幅是孩子自己思维的画,看一万幅给看一幅一样,没什么不同。
看到家长的指指点点,高兴的样子,我心里很难过,很痛心。中国式教育真是深入人心,完了!完了!完了!彻底的完了。我选了几幅,大家点评一下。
儿童画能传出真情才是美,没有自己的思维和真情的画再漂亮也不美。儿童画的美就是从画里透出了幼稚、可爱、好玩的信息 。而现在的教育只管升学、考分,没有谁来管孩子的兴趣、情趣、道德,然而,这些才是产生美的源泉。
孩子的画乱不是坏事
家长常常埋怨孩子的画乱,说看不出画得像什么,认为孩子画画太不认真。其实,不是。他们的画就是想告诉别人自己知道的事,画只是说明意思的语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作品。幼儿期是非理性时期,在正常情况下画面不乱是不正常的,那些画得像的大多不是孩子自己的思维。画不乱只能说明孩子已经接受了不正确的教育了。我很高兴看到那些充满想象而画面效果却是“乱七八糟”的画,只有这样的画才是孩子自己的心声,自己想象的,自己体验的。孩子作画的过程应是快乐的,充满激情的。儿童画是一种感受,能把感受画出来就是最棒的了。我很喜欢说真话、表真情、大胆、率直的儿童画。儿童画不是技巧,也不是纯艺术作品,是孩子想象的痕迹,看孩子的画不要仅从美术的眼光看,更多的要从儿童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因孩子的画不是纯美术,是心理与认知的发展。也可以这样说,什么时候孩子的画乱起来了,不秩序了,乱得“很系统”了,这个孩子才算真正的走入自己想象的世界。一幅好的儿童画应该是表露了孩子对事物的看法与主见,展现了孩子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说了自己想说要说的话,而不是画面效果的乱与不乱。即便是画面真的“乱七八糟”,但这些并不影响孩子创造与想象。
想象力永远比技巧重要
家长问,在儿童画中想象力重要还是技巧重要。
美术创作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技巧永远不如想象力重要,对儿童画的评价与成人作品相比还要更侧重于想象力。儿童画技巧与成人画技巧也有本质的不同,儿童画技巧是以感知为主线的生活体验及想象和记忆,画面图式形成大多来源于孩子对生活的感悟,从中的技巧不是教师直接教授的。而成人绘画技巧是成熟的知识经验,是通过教师教授而得。
在文学艺术界无论音乐、美术、舞蹈、表演、写作最终的成功靠的是想象和创作能力,不是技巧。有的画家就是对技巧学得太深,在观念上太陈旧,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已经没有能力走出具象,作品少有个人的特质,艺术涵养和情感降低,作品除了像以外,没有了画家心里的意象特征,使作品失去了感染力。有的画家一生都不成功的根源就是画得太像了(古典风格写实的除外)。
即便是科学活动,想象力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想象力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想象力强的人记东西更牢。有家长担心只有想象力没有绘画技巧会画不出想象的内容,其实,这是家长对儿童画技巧的误解。儿童在6、7岁甚至8岁多以后,才需要教师作一些能称为技巧的指引,5、6岁前根本不需要成人教任何技巧,只要孩子有想象力,有表达的冲动,就能画出直接想画的画,并非要成人给予技巧支持。儿童从4岁多起,年龄越小画中的想象越多,因为两、三岁才会有想象的萌芽出现,想象力不是凭空任意想象,也需要对生活的感知,5、6岁才是想象的高峰期。7岁入小学后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后,想象力会受到理性的影响会削弱。
幼儿的画是自然天成的
儿童有好多艺术感觉都不是刻意追求的,是自然流淌的。只要教师给他们发展感觉的土壤,它就能发芽成长。当老师的引导、启发拨动了孩子的想象和思绪后,使他们的听觉、视觉、触觉与想象、联想、好奇心发生碰撞时,艺术形式也就诞生了,这是儿童本源性的创造能力。就如同火山爆发本来就有动力,只所以没喷发,就是喷发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幼儿美术教师就是寻找儿童思绪“喷发”根源,为“喷发”创造条件的人。
幼儿画得人缺胳膊少腿是正常现象
幼儿画的不全是眼睛看见的景象,而是他们感觉到的事物。他们对人的了解也是对人的基本形态的感受,他们画出的四肢不全的人,也正是只有在这个发展阶段中才会出现的特有的人的样式。画的人四肢不全、不像不是孩子的过错,是孩子的正常发展。看着孩子的画觉得有过错的家长和老师才是真的有过错的人。如果,家长与老师从尊重孩子的角度,从儿童发展规律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不是错误了。
成人须学习才能看懂孩子的画
一家长问我,你说过成人不经过学习是看不懂儿童画的,按说成人思维比较成熟,看问题科学、客观,美术又是视觉艺术,为什么就看不懂孩子的画呢?看不懂孩子画的原因是成人与孩子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成人总以逻辑思维及个人经验解释孩子的画,也就是答案只有一个,既然是画就应该像,不像就没意义。而实际上,儿童有自身发展规律,儿童画画是情感需要,没有多少道理可讲,不需要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画,只要是自己愿意就可以随意画。他们在画时没有要完成一幅作品的“使命感”。画第一笔时并不知道第二笔怎么画,画好是什么结果也不清楚,这与成人做事有思想有预见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孩子画画不遵从成人的思路,看问题既不科学理性也不客观真实,只是个人需要,所以成人不经过学习是看不懂孩子画的。
儿童画得完美是不可能的
儿童美术作品如果太完美了,个性就会丧失。作为艺术作品,个性比完美更重要。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学会理性思考,使画更有深度,体现学识水平,一方面又想让孩子富于创造性、独特性发展主见意识,这两种东西作用于一个儿童身上很难同时得到反映。因为孩子靠直觉做事,还不会“事先想好”,吸收、化解的能力还比较弱,直接拿来的较多。如接受成人的经验,就会替换掉自己天生的画法。虽然画变得深刻了但自己却丢掉了,这也是儿童画为什么不能过于强调教技巧的原因所在。
幼儿画的教与不教
我以为,关于幼儿美术的“教”,就是顺应幼儿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及不同需求。如,4岁多的孩子画人的肢体用单线表示,就不要管,因这不是技能问题是本能驱使,这是幼儿在认知上的正常发展,成人不要帮他们改正,待孩子长大一些后会自然改变的。在幼儿的每个年龄段里都有与此相适应的顺应内容,顺应不是不管,引导还是很重要的。比如,帮助孩子完成画面组合,分清画面主次,使画面饱满、丰富,符合美术的视觉规律。但前提是孩子的需要,如孩子的体验和思维还没顾及上,就是说孩子的心智还没发展到这一步。这时,教师要耐心等待孩子的“觉醒”而不是“硬教”,更不能“一刀切”的直接把方法告诉所有画画的孩子。虽然在幼儿的后期阶段接近学龄期时不能仅靠顺应,但顺应是幼儿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前提和最基本原则,尤其处在传统教育以临摹为主、以“画得像”为评价标准的教育环境里,这一条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向尊敬的李凌老师致意!
本文全部摘自李凌老师的博客,存折老师编辑整理。再次感谢李凌老师!
下面存折老师点评几幅画,大家一起探讨一下。